# 策略模式 ## 定义 > wiki: 定义一组算法,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,并且使他们之间可以互换 在实际应用中, 我们对不同的场景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,也就是不同的策略,比如一个对数据排序的方法,根据数据量和数据特征的不同,我们需要调用不同的排序方法,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排序算法都封装在同一个函数中,然后通过`if...else`的形式来调用不同的排序算法,这种方式称之为硬编码,可是在实际应用中,功能和体量的不断增长就会使得我们要经常修改源代码,让这个函数越来越难以维护。所以还是为了解耦,策略模式定义一些独立的类来封装不同的算法,每一个类封装一个具体的算法(即策略),策略模式和模板模式有些相似,需要定义一个抽象类来作为策略的基本模板,每一种策略就是这个抽象类延伸出来的具体类来。 ## 角色 - Context: 上下文环境 - Strategy: 抽象策略类 - ConcreteStrategy: 具体策略类 ## 类图 ![](https://design-patterns.readthedocs.io/zh_CN/latest/_images/Strategy.jpg) 从类图可以看出策略模式和模板模式的相似,只是多了一个 上下文(`Context`)来控制使用不同的策略 ## 举个栗子 还用上面说的选择排序算法的栗子: 1. 定义抽象策略接口 ``` type IStrategy interface { SortList() // 对列表进行排序 } ``` 2. 定义具体策略 ``` // 这里定义了冒泡排序和归并排序两种策略 type BubbleSortStrategy struct {} func ( b BubbleSortStrategy) SortList() { fmt.Println("这是冒泡排序") } type MergeSortStrategy struct {} func (m MergeSortStrategy) SortList() { fmt.Println("这是归并排序") } ``` 3. 定义上下文 ``` type Context struct { Strategy IStrategy // 上下文中指定的策略 } func (c Context) Exec() { c.Strategy.SortList() } ``` 4. 开始使用 ``` // 载入不同的策略,就可以使用不同的算法 func main() { var ctx Context fmt.Println("====使用冒泡排序算法=====") ctx = Context{Strategy:BubbleSortStrategy{}} ctx.Exec() fmt.Println("====使用归并排序算法=====") ctx = Context{Strategy:MergeSortStrategy{}} ctx.Exec() } ```